向日葵视频app在线下载

您的當前位置:向日葵视频app在线下载 > 頁面

新疆地礦局  |  Meisheng Group

 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簡史
(1955年5月·2000年12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簡稱一區調隊)是一支多學科、多門類、科技力 量雄厚,開新疆基礎地質工作先河并擔負全疆區域地質調查任務的專業隊伍。是全國最早組建的4個專業區調隊之一,以全國1/25的區調力量完成全國1/6的區調面積,是時代造就的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優秀地質隊伍。 
建隊45年來,廣大職工長年戰斗在新疆的“三山兩盆”,發揚“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工作,于1985年正式宣告徹底掃除了新疆地質空白區。完成各種比例尺區調填圖面積155.8萬平方千米,提交各種區調、化探,科研報告288份。其中完成1;20萬區調面積94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124份,已出版109份;完成1:20萬圖幅177幅,已出版154幅;完成面積、提交并出版的報告和圖幅均高居全國區調隊之首。發現和評價各種礦產地3 800余處,占新疆礦產地總數的92%,礦種90多種,占全疆已發現礦種的76%。提供具有遠景工業意義的礦產地183處。完成各種科研項目70余項,提交科研報告?0余份。上述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為發展新疆經濟,為自治區相關工業部門、礦業隊伍實施礦產勘查開發工作,以及為全國地質院校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大 量地質報告和圖件,做出了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積極貫徹“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大力實施“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戰略,努力與市場經濟接軌,在產業結構、隊伍結構調整和“兩個文明”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走在新疆地礦局地勘隊伍前列。
1.隊稱沿革及隊伍遷徙過程
國家對新疆投入大規模地質勘查之初,地質部于1955年5月在烏魯木齊市組建地質部十三大隊,由部直接管轄,擔負新疆區域地質調查任務。由中國、原蘇聯兩國人員混合編隊,蘇方共有54人,以蘇方領導管理為主。1955年和1956年提交的區調報告全由蘇方人員承擔編寫。1957年各中隊提交的地質報告全由中方人員承擔編寫,蘇方人員進行技術指導。1957年蘇方和中方共同完成合同任務后,于1958年初蘇方人員全部回國。地質部于1957年10月將十三大隊歸屬新疆地質局領導,改稱新疆地質局十三大隊。
1958年3月,新疆地質局撤銷十三大隊建制,組成第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又稱東疆隊,簡稱第一區測大隊)、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又稱庫魯克塔格隊,簡稱第二區測大隊)s1959年1月,新疆地質局將原十三大隊撤銷后的阿爾泰中隊和西昆侖中隊合并組成第三區域地質測量大隊(簡稱第三區測大隊)¨960年2月,局從第一、第二、第三區測大隊中抽調人員,組成第四區域地質測量大隊(簡稱第四區測大隊)。1961年4月,第四區測大隊并入第二區測大隊。1962年1月,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新疆地質局決定將第一、第二、第三區測大隊合并為一個區測大隊,更名為區域地質測量大隊(簡稱區測大隊)。1964年8月,地質部鉻礦會戰指揮部黨委和自治區黨委研究決定,將區測大隊從科級建制升格為縣處級。
1980年2月,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更名為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簡稱區調大隊)。
1983年9月,新疆地質局決定將原局屬第五地質大隊改稱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1984年1月,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正式改名為“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簡稱一區調隊)。1997年2月,隨局名稱改變而更名為地質礦產部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2000年11月1日,隨局名稱改變而更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幾十年來,一區調隊雖然幾經分合,幾度易名,但其直接的隸屬關系與 從事的區域地質調查任務及事業單位的性質未變。
1955年5月隊伍組建時駐烏魯木齊市中山路文廟街,同年12月遷到烏魯木齊友好北路。1966年9月由烏市友好北路遷駐奇臺縣城。1984年10月和1985年10月,第一區調調大隊先后兩次向上級申請要求舉隊遷回烏魯木齊市。地礦部、國家計委、自治區、新疆地礦局于1987年先后批準大隊整體遷回烏魯木齊市天津北路8號。新基地于1988年開始投入到建設1990年冬60戶職工家屬首批搬進新基地。1991年8月,大隊隊部及132戶職工家屬隨之遷入,同月21日,大隊對外公告在新址正式辦公。1994年搬遷完畢。 
2.輝煌業績
(1)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及區(qu)(qu)(qu)域化(hua)探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新(xin)(xin)疆(jiang)(jiang)正(zheng)規(gui)1;2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始(shi)于1952年,蘇(su)聯(lian)地質(zhi)與礦產(chan)保護部(bu)第(di)13航(hang)空(kong)地質(zhi)勘察大(da)隊(dui)(dui)(dui)開(kai)(kai)(kai)(kai)始(shi)在(zai)(zai)庫車、伊寧及喀什(shen)三地區(qu)(qu)(qu)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1:2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完成5.5萬(wan)(wan)(wan)(wan)(wan)平方千(qian)米,是(shi)為(wei)新(xin)(xin)疆(jiang)(jiang)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正(zheng)規(gu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的(de)(de)前奏。真正(zheng)拉開(kai)(kai)(kai)(kai)全(quan)面(mian)(mian)、系(xi)統(tong)、正(zheng)規(gu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序幕(mu)的(de)(de)是(shi)1955年組(zu)建的(de)(de)第(di)一(yi)(yi)(y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大(da)隊(dui)(dui)(dui)的(de)(de)前身(shen)——地質(zhi)部(bu)十三大(da)隊(dui)(dui)(dui)。 一(yi)(yi)(y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以(yi)1:2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為(wei)主(zhu),初(chu)期采用(yong)航(hang)空(kong)照片,80年代廣泛采用(yong)填圖(tu)(tu)(tu)新(xin)(xin)方法(fa)、新(xin)(xin)技術(shu)(shu),航(hang)空(kong)、航(hang)空(kong)遙感技術(shu)(shu)在(zai)(za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中(zhong)(zhong)廣泛應用(yong),使野外填圖(tu)(tu)(tu)效率和質(zhi)量(liang)大(da)大(da)提高。在(zai)(zai)開(kai)(kai)(kai)(kai)展(zhan)1:2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的(de)(de)同時(sh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了同比例(li)尺的(de)(de)重(zhong)砂測(ce)量(liang)、金屬量(liang)測(ce)量(liang),還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了其(qi)它比例(li)尺區(qu)(qu)(qu)域地 質(zhi)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查。新(xin)(xin)疆(jiang)(jiang)1:100萬(wan)(wan)(wan)(wan)(wan)正(zheng)規(gu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始(shi)于1958年,由當(dang)時(shi)的(de)(de)第(di)一(yi)(yi)(yi)、第(di)二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大(da)隊(dui)(dui)(dui)組(zu)成1:10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分(fen)隊(dui)(dui)(du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新(xin)(xin)疆(jiang)(jiang)1:5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起(qi)初(chu)由非專業(ye)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過(guo)少量(liang)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1:5萬(wan)(wan)(wan)(wan)(wan)正(zheng)規(gu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始(shi)于1960年,由當(dang)時(shi)的(de)(de)第(di)一(yi)(yi)(yi)、第(di)二、第(di)四區(qu)(qu)(qu)測(ce)隊(dui)(dui)(dui)組(zu)成專業(ye)分(fen)隊(dui)(dui)(du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是(shi)全(quan)國(guo)專業(ye)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伍中(zhong)(zhong)開(kai)(kai)(kai)(kai)展(zhan)1:5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最早的(de)(de)省(區(qu)(qu)(qu))之一(yi)(yi)(yi)。1977—1978年,一(yi)(yi)(y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過(guo)少量(liang)1:10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 為(wei)執行(xing)(xing)(xing)(xing)全(quan)國(guo)化(hua)探掃(sao)(sao)面(mian)(mian)計(ji)劃,一(yi)(yi)(y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于1985年開(kai)(kai)(kai)(kai)始(shi)在(zai)(zai)全(quan)疆(jiang)(jiang)開(kai)(kai)(kai)(kai)展(zhan)大(da)規(gui)模(mo)的(de)(de)1:20萬(wan)(wan)(wan)(wan)(wan)正(zheng)規(gui)化(hua)探掃(sao)(sao)面(mian)(mian)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相繼又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了1:50萬(wan)(wan)(wan)(wan)(wan)甚低密度區(qu)(qu)(qu)域化(hua)探掃(sao)(sao)面(mian)(mian),并在(zai)(zai)成礦有利地段開(kai)(kai)(kai)(kai)展(zhan)1:5萬(wan)(wan)(wan)(wan)(wan)正(zheng)規(gui)化(hua)探和更大(da)比例(li)尺的(de)(de)化(hua)探測(ce)量(liang)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為(wei)在(zai)(zai)國(guo)內(nei)實施第(di)二輪填圖(tu)(tu)(tu)計(ji)劃中(zhong)(zhong)起(qi)示(shi)范、推(tui)廣作(zuo)(zuo)(zuo)用(yong),實現與國(guo)際地質(zhi)圖(tu)(tu)(tu)件接軌,1996年一(yi)(yi)(yi)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隊(dui)(dui)(dui)開(kai)(kai)(kai)(kai)始(shi)進(jin)行(xing)(xing)(xing)(xing)1:25萬(wan)(wan)(wan)(wan)(wan)區(qu)(qu)(qu)調(diao)(diao)(diao)(diao)(diao)(diao)工(gong)(gong)(gong)(gong)作(zuo)(zuo)(zuo)。 

新疆總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按國際分幅跨1:20萬圖幅313幅(含邊境不完整圖幅)。除兩大盆地沙漠覆蓋區及高山冰雪覆蓋區外,全疆需要進行的區調面積為107萬平方千米,跨1:20萬圖幅213幅。45年來,一區調隊完成1:20萬區調面積94萬平方千米(包括重測面積17萬平方千米),除去重測面積外,占1:20萬應測面積的73%,提交1:20萬區調報告124份,已出版109份。完成1:20萬177幅圖(含邊境不完整圖幅),已出版154份。完成1:20萬區調面積和提交并出版的報告,以及提交和出版的圖幅均名列全國各省(區)區調隊之首;完成1:100萬區調面積48.9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8份;完成1:5萬區調面積5.9萬平方千米,跨166個圖幅,提交報告34份;完成1:25萬區調面積3.1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2份,已1份,另一份待出版;跨3個圖幅,已出版1個圖幅,另2幅待出版;完成1:10萬區調面積1.3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1份;完成1:10萬石油地面地質調查面積2.3萬平方千米,提交同)12萬平方千米,跨34個圖幅,已出版24個圖幅,另10個圖幅待出版,提交報告15份,已出版14份,1份待出版;完成1:50萬正規區域化探11萬平方千米,跨8個圖幅,已出版8個圖幅,提交并出版報告2份;完成1:10萬區域化探0.59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4份,已出版3份,待出版1份,跨4個地區,已出版3個地區,待出版1個地區;完成1:5萬區域化探0.3萬平方千米,提交報告6份,已出版3份,待出版3份。
為昭示后人,應汲取1958年受“大躍進”浮夸風的形勢影響,片面追求高指標和數量,給大隊壓任務過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質量要求。使之1958~1962年完成的88個1:20萬區調圖幅中,僅有35份達到出版要求,另有32個圖幅須補課,16幅須續作,4幅須修測,1幅進行資料復制。以上不合格的圖幅經過后來做補救工作,已達到了出版要求。
在全疆進行各種比例尺區調工作后,還剩下自然條件十分險惡的部分昆侖山地區為地質空白。1985年對昆侖山地區作最后的沖刺,進行大規模1:100萬區調掃面,于當年勝利完成任務,正式對外宣布徹底掃除了新疆地質空白區。45年來,一區調隊通過一系列的區調及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新疆地質研究程度,建立了新疆地層層序,查明和建立了巖漿活動順序,查明了新疆區域地質構造格架和礦產分布總貌,獲得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提供相關工業部門和國家重點地質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所利用,為國家和自治區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2)發現和評價的礦產地 建隊以來,通過一系列的區調工作,發現和評價的礦產地共3 800余處,占新疆礦產地總數的92%,礦種90余種,占新疆已知礦種的76%。提供具有工業遠景意義的礦產地183處。1988年6月18日發現的新疆最大金礦——阿希特大型金礦,已由工業部門投入開采。此外,發現的重要礦產地還有:阿庇因迪小型金礦、克魯滾湟克銅金礦、大南湖大型煤礦、野馬泉中型煤礦、鄯善縣梧桐溝大型鐵礦、尖山中型鐵礦、白尖山中型鐵礦、庫姆塔格中型鐵礦、帕爾崗中型鐵礦、紅云灘中型鐵礦、阿齊山鐵礦、尾亞東南鈾放射性異常、鄯善克孜爾卡拉沙依鈾異常帶、石英灘大型鈮鉭一鈦鐵礦一鋯英石一褐鐵礦、哈密紅柳井中型鈮鉭礦、星星峽北白石頭小型鈹礦、若羌縣龜背山南大型石鹽鉀鹽礦、羅布泊東和大洼地石鹽鉀鹽礦、哈密大黃山銅礦、查崗諾爾勝利銅礦、阿舍勒銅礦礦化點(一區調隊首先發現了該銅礦化點,后經局第四地質大隊進一步工作,發現了阿舍勒銅礦床)、卡姆斯特小型錫礦、尼勒克縣哈勒尕提小一中型銅礦、布爾津科布古大型滑石礦、托克遜榆樹溝中型石棉礦、庫米什大型蛇紋巖礦、和布克賽爾縣烏蘭林格一明雷膨潤土特大型礦床、烏恰縣斯米哈納特大型石膏礦、哈密大南湖東南中型水晶礦、奇臺蘇吉泉大型石墨礦、石英灘中型白云母礦、尾埡南大水磷礦、紙房南中型珍珠巖礦等等,均為一區調隊發現的礦產地,有的礦床已經勘探得到證實,有的已供開采利用。
截止1991年底,圈出重砂異常647處,化探異常1 323處,放射性異常1 507處(其中異常帶54處),圈出I、Ⅱ、Ⅲ級成礦遠景區340余處,為進一步進行礦產普查和部署地質工作提供了依據。
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到1991年止,新建立古生物新屬119個、新亞屬7個,新種1 329個、新亞種32個,大大豐富了中國古生物學科內容。1977年,首次發現磷酸鹽類新礦物“青河石”,1982年1月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新礦物與礦物命名委員會正式承認。1978年在國內首次發現新礦物“四方銅金礦”,1982年被國際礦物協會通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4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在地質勘查工作方面取得了諸多顯著成績。其中,阿希金礦床北段勘探地質報告(與一大隊合作)榮獲地礦部找礦一等獎;K46—81CD和K46—82C 3圖幅分獲1996年地礦部勘查二等獎。
在完成的70多個科研項目中,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礦產總結》、《新疆伊寧縣阿希金礦控礦規律與外圍靶區評價研究》等29項分別獲得地礦部、自治區級以上獎勵。此外,還有以下圖幅和報告獲部(區)級獎勵:新疆西昆侖布倫口一恰爾隆1:100萬區域地質礦產普查報告,于1989年獲地礦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賽里木湖幅(L一44一Xx xⅣ)1:20萬區調化探,于1990年獲地礦部地質勘查三等獎;精河幅(L一44一X X X V)1:20萬區調于1990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奇臺雙井子東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區域礦產報告(1:5萬)于1991年獲地礦部地質勘查成果四等獎;伊寧縣喀占奇地區配種站、契爾格幅(L一44—140一A、B)1:5萬區調,于1992年榮獲地礦部勘查成果三等獎;溫泉幅(L一44一x xⅧ)1:20萬化探,于1993年獲得地礦部勘查成果四等獎;哈密市尾埡地區白尖山、尾埡站、橫山三幅聯測l;5萬區調報告,于1994年12月被全國第二屆1:5萬區調圖幅展評會評為“部優”級圖幅,并于1996年10月榮獲地礦部勘查成果二等獎。除大的科研項目外,撰寫各種學術論文400余篇在有關學術刊物上發表。 
3.改革進取
(1)尊重知識,重視人才 一區調隊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戶,不少干部和知識分子受到壓抑、沖擊和傷害。“文化革命”宣告結束,大隊黨委積極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努力實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的同時,首先著力解決“以階級斗爭為綱”年代受到傷害與不公正待遇同志的檔案清理、復查平反等落實政策的工作,使之消除壓抑,輕裝上陣,愉快投入新時期各項工作。為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除認真開展對專業技術人員評定和晉升專業技術職稱外,大膽培養使用,把大量優秀知識分子提拔到科室、分隊領導崗位。為解除知識分子后顧之憂,將符合招 工條件的17名子女安排在本隊就業,將符合招工條件的3名知識分子配偶安置到隊上工作。長期兩地分居在異地工作的知識分子凡提出申請要求調動的,大隊都盡可能給予解決,調來團聚的達數十人。重視人才,大膽獎勵人才是大隊多年來的政策,設有提供有用信息獎勵、地質找礦獎勵、優秀學術論文獎勵、工作成績突出獎勵等。在大隊住房分配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備有兩套84平方米住宅,專門用于對找礦有突出貢獻者進行獎勵。“九五”期間,受到上述四類獎勵的人員達138人次。
45年來,一區調隊為上級和兄弟單位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據不完全 統計,先后調出專業技術人員450余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80多人。僅在自治區境內先后獲高級職稱的有93人,其中調局機關12人(教授級高工3人,優秀高工2人),先后有5人擔任局領導職務,4人擔任處室領導職務,調局科研所34人(教授級高工8人,優秀高工5人),調局實驗研究所12人;調二區調隊和第三地質大隊各6人;調國家三O五項目辦公室4人(2人為教授級高工);調西北石油局3人(教授級高工1人);調新疆大學及新疆工學院獲教授職稱各4人;新疆石油學院1人(教授)。
(2)經濟體制改革 一區調隊既是首開新疆區調工作的先行者,也是執行國家計劃任務的收尾者;直到“八五”末,當兄弟地勘單位的有生力量紛紛告別“皇糧”,自己到市場上找活干、找飯吃的時候,一區調隊大致上仍在孜孜不倦的為完成最后的國家指令性任務而努力。當他們從計劃經濟的“末班車”上下來,徹底面對市場經濟時,在適應能力方面與先期努力于市場經濟接軌的兄弟地勘單位相比,面臨的沒有活干,資金缺乏,生產能力過剩,供求矛盾突出,隊伍無法鋪開,職工情緒低落等困難是相當多的。1996年,新的大隊領導班子組建。在大隊黨委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新的領導班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積極進取,采取以發展求生存的工作方針,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新舉措,在“九五”期間,多方面實現歷史性突破,在工資分配上進行三次改革。1997年在各經濟實體中實行計件工資和效益工作;1999年推行了全員工效掛鉤的工資分配制度;2000年開始在全隊范圍內實行全員崗位責任等級與工效掛鉤的工資分配制度。在勞動管理上,2000年實施全員競爭上崗的管理體制。在財務管理上進行制度創新,模擬銀行職能,實行內部銀行結算制度,財務管理開始向會計電算化方向邁進,使財務管理工作滲透到大隊每項工作之中,拓寬了財務工作的管理領域,推動財務工作由單一的核算型向管理型、指導型、服務型轉變。在企業改制上,對業績良好的隊屬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在國際合作方面,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中德合作新疆地質工作站”;在對外創收方面,第一次走出國門承擔蒙古國石油地質調查。在經濟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先后突破1千萬元大關、2千萬元大關,創建隊以來"iL個歷史性突破”,不僅使隊伍絕處逢生,扭轉了大隊經濟困窘局面,而且使隊伍從整體上增強了經濟實力,職工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3)企業股份制改造 ①1998年,大華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注冊資金510萬元。局參股20%、大隊控股45%、大華建筑公司參股35%,成立了“新疆大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經 營方式進行運營。 ②1998年,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大隊對遙感中心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注冊資金160萬元,以原遙感中心為主體,內部職工參股的形式,成立“烏魯木齊市大地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大隊投資155萬元為公司最大股東,對公司擁有支配權和決策權。 

4.經濟結構調整
(1)隊伍結構調整 1955年建隊初期,職212,總數約170人(另有蘇方技術人員54人),1957年增加到400人。“一五”至“九五”期間,職工平均總數依次為312人、430人、535人、484人、573人、560人、579人、508人、434人不等,1976年最高達640人。專業技術人員大致占職工總數的50%左右,工人約占27%左右,管理及服務人員約占20%左右,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群體。到2000年底在職職工總數為437人,退離休職工340人。過去,大隊一直沿襲建隊以來以行政管理和單一完成國家計劃內任務為主的隊伍建制,設置隊部機關科室、野外分隊、經營實體等。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隊伍出現了以地質勘查業為基 1988年,一區調隊地質市場開始運作,最早承擔的是國家三O五項目1:20萬化探。至1997年,先后承擔該項目重砂化探異常、礦產普查靶區評價及1:20萬化探項目共10個,但收入水平不高。至1995年,地質市場收入僅5萬元,對于解決大隊資金窘迫狀況屬于杯水車薪。
1996年,受命于困難之中的大隊領導班子主動出擊找市場,以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為聚焦點,把信息作為財富的源頭來抓,四處奔波,搶抓機遇。同時發動和鼓勵職工提供信息,1997年3月大隊對提供信息的有功之臣,披紅戴花給予重獎,最高獎金2萬元。1996年3月,經過多努力,與新疆石油管理局簽訂了石油地面地質調查項目合同。為適應跨專業的地質市場局面,大隊高薪從滇、黔、川聘請3名石油地質專家為技術人員授課并進行現場指導,當年便在新生代13個地質層位發現72處油氣顯示,圈出76千米貫穿全區的油氣聚集帶,優質、快捷、高效地完成合同任務,受到甲方高度評價。
重視質量管理,實施“科教興隊”、“質量制勝”戰略。“九五”期間,大隊以多種形式培養了46名碩士研究生,高薪聘請6名石油地質專家為大隊培養30名石油地質技術骨干,優化了人才知識結構。努力提高地質市場工作的科技含量,應用遙感衛星數字處理技術,引進(GIS)地理信息系統,大大提高了地質工作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并把質量管理納入項目合同管理體系進行嚴格考核,極大地提高了大隊的美譽度和信譽度。
“九五”期間,先后與新疆石油管理局、勝利油田、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吐哈油田及北京中誠信租賃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先后簽訂石油地面地質調查項目合同24個,其中超過百萬元以上的4個。由此,增強了隊伍經濟實力,在鍛煉職工隊伍的同時,為大隊的快速、穩定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000年7月,大隊承擔了北京中誠信租賃有限責任公司“蒙古國石油地質項目”,第一次 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地質市場。
(3)礦業開發 一區調隊礦業開發工作不盡如人意。
①與國家三O五項目辦公室、伊寧縣聯合參股(占33%股份)開辦的伊寧金礦開發試驗站于1989年開始籌備,1990年10月投產,日處理礦石50噸。1993年,大隊股份降為11%,1994年按股份分得收益33萬元,1999年大隊參與管理人員全部撤出,但1l%的股份依然存在。
②1990年,東準錫礦開采投資36萬元,投資未收回,1995年倒閉。
⑧1994年,開采鄯善縣1 108.5高地金礦。
④1995年,在吉木薩爾縣境內開辦珍珠巖礦,實際收入32萬元,虧損13萬元,形成新購 閑置設備18萬元。
⑤1997年,與國家305項目辦公室、澳大利亞WMC公司合建成立“華澳礦業合作勘探部”,對伊寧縣吐拉蘇地區金礦進行風險勘查,標志著大隊在國際合作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⑥1998年底,大平溝金礦投產開發,1999年發現礦石儲量有限,品位變化較大,很快決定停產撤出。
(4)多種經營 為改善經濟結構單一的局面,一區調隊從1983年起,把發展多種經營作為對外創收,增強隊伍抗風險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在保持和不斷壯大地質勘查業基礎地位的同時,走過了一段“有得有失、得多失少、以得為主”的發展路子。(2)開拓地質市場 
①1983年,“奇臺勞動服務公司”成立,至2000年底,累計收入100萬元,虧損6萬元。
②1988年“曙光建筑公司”成立。1991年經局協調,與第一水文隊大華建筑公司合并,成立“新疆地礦局大華建筑安裝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固定資產由原來的25萬元發展到578萬元,擁有主要建筑機械設備132臺。至2000年共完成施工總面積35萬多平方米,其中住宅樓71棟,綜合辦公樓12棟。1993年烏魯木齊市建筑協會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5年烏魯木齊市勞動服務系統授予“百強企業”稱號,同年市建委對烏魯木齊地區建筑工程質量進行年度綜合評比牛,被評為質量綜合排序第10名,1997年又被評為質量綜合排序第15名。1997年3月,公司由集體所有制企業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并于當年升為三級建筑企業。1998年,獲烏魯木齊市優質工程“紅山杯”二等獎,1999年被市建委綜合評審為工程質量優秀企業,獲“1999年度優秀施工企業”獎牌。1999年和2000年公司承建的新疆大學57號住宅樓、一區調隊l?號住宅樓分別獲得“紅山杯”獎。
1998年,公司實現股份制改造,命名為“新疆大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
⑧1989年,“烏魯木齊市三聯工業帆布廠”成立(與市天山區鑄造廠、市紅旗帆布廠聯營),大隊于1995年基本收回資金,撤出股份。
④1995年“富力經貿部”成立,1997年解體。
⑤1997年,大隊投資60萬元,在富力經貿部基礎上成立“義德科貿有限公司”,含有:汽修車間、磨料磨具廠、新地酒家、招待所等。1998年“義德科貿有限公司”投資123萬元購買深圳城3%的股份。2000年7月磨料磨具廠下馬。
⑥1998年,以遙感中心資產為主體,吸收個人股份組建的“烏魯木齊市大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當年與北京恒大、北京長地、北京方大、中國四維、中國地大中地公司及美國AUTOD—SK、INTERGRAPH、挪威RASTREX、德國SOFTLEC、挪威ASK等公司簽約,成為在新疆地區的一級代理商。
⑦2000年4月,在一、二區調隊實驗室的基礎上進行資產重組,優勢互補,以一區調隊為主組成“區調實驗室”,當年盈利10萬元。
⑧2000年12月1日,經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及德國圖賓根大學三方協議,成立“中德合作新疆地質工作站”。
從1996年起,對外增收呈跳躍式增長勢頭。“九五”期間,對外創收達2 277.56萬元,為“八五”555.41萬元的410%,增長了3.1倍。用于彌補地勘經費不足480萬元,工資415萬元,發放獎金178萬元,扶持經濟實體90萬元,大華公司股份制改造投入239萬元,庭院建設260萬元。
“九五”期間經濟總量中,預算內、吸收社會資金、多種經營三業之比為77:16:7。2000年人均對外創收產值11 204元,為1995年人均4 531元的247%,年平均增長15.68%。 

5.精神文明建設 
(1)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一區調隊野外地質工作和生活條件之艱苦程度,在地質行業內是人所共知,數得著的。50~60年代參加工作的老地質曾賦詩云:“住無定所處處家,藍天做被地當床;食無餐廳山當桌,喝著涼水啃干糧;跋山涉水跨戈壁,雨雪肆虐風沙狂”,“樂于奉獻搞區調,千辛萬苦又何妨!”。這是地質隊員以艱苦為榮,樂于奉獻,崇高的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在“二次創業”過程中,大隊黨政領導班子,把這種艱苦創業精神作為傳家寶,貫穿在“兩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發展。“九五”期間,大隊狠抓“兩個文明”建設,經濟工作連續五年上新臺階。創建文明單位工作于1995年啟動并于當年10月建成新市區級文明單位,1997年建成烏魯木齊市級文明單位,1999年進入自治區文明單位行列。2000年職工人均收入達1.5萬元;為職工新建住房5 900平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于72戶職工住房困難;新增設備價值755萬元,生產和辦公設施得到充實和更新,庭院建設實現“新、綠、亮、凈”,職工群眾安居樂業。
(2)獲得的榮譽稱號 一區調隊成績卓著,歷年來受到上級各種獎勵數十種(次),其中受到地礦部、自治區級以 上獎勵有17次。1959年,全國工交系統授予“全國工交系統先進單位”光榮稱號;1978年,自治區黨委授予“在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成績的先進單位”稱號;1980年4月,原地礦部部長孫大光簽發嘉獎令,稱一區調隊為30年來“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單位;1991年3月,自治區黃金工作領導小組特別表彰一區調隊“為發展新疆黃金工業做出了優異成績”;1991年9月,獲得地礦部、人事部、國家計委、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的殊榮;1993年4月,地礦部授予“促進地質勘查進步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稱號1998年9月,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財政部聯合頒發“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1998年,中國煤礦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煤礦地質系統先進基層工會”稱號;1999年4月,自治區文明委授予“自治區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10月,自治區經貿委、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總工會授予“自治區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稱號;2000年3月,自治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授予“自治區直屬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先進集體”稱號;2000年10月,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社區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稱號;2000年12月,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 
(3)涌(yong)現(xian)(xian)出(chu)(chu)的英模(mo)人(ren)(ren)(ren)物 45年(nian)來,涌(yong)現(xian)(xian)出(chu)(chu)一(yi)大批(pi)先(xian)進模(mo)范人(ren)(ren)(ren)物,獲(huo)省部(bu)級以上獎(jiang)勵20余人(ren)(ren)(ren)次。最具代表(biao)(biao)性的有(you):1956年(nian),聶(nie)銀初在(zai)野(ye)外(wai)工(gong)作中(zhong)不顧個人(ren)(ren)(ren)安(an)危,連夜強渡(du)額爾齊斯河護送病危蘇聯女專家斯捷潘諾娃的英勇行為(wei)受到蘇聯政府關注,1957年(nian)2月20日蘇聯駐(zhu)烏魯木齊領(ling)事館向聶(nie)銀初頒(ban)發了蘇維埃最高主席授予(yu)的“列寧榮譽勛章”;孫(sun)巧(qiao)縭獲(huo)全(quan)(quan)國“三(san)八紅(hong)旗(qi)手”、全(quan)(quan)國勞模(mo)稱號(hao),1992年(nian)作為(wei)黨的十四大代表(biao)(biao)出(chu)(chu)席會議;阿希(xi)金礦的發現(xian)(xian)者賀衛東(dong)1995年(nian)獲(huo)地(di)礦部(bu)勞模(mo)、1997年(nian)獲(huo)全(quan)(quan)國優秀科技工(gong)作者稱號(hao)、1998年(nian)獲(huo)“全(quan)(quan)國‘五(wu)一(yi)’勞動獎(jiang)章”。40多年(nian)來,在(zai)執行野(ye)外(wai)地(di)質生產工(gong)作中(zhong),有(you)8位(wei)(寧范信、石銘襤、章恭漕、郝保田、羅興根、雷樹田、何豐澤、尤祥華)同志(zhi)以身殉職,為(wei)共和國的區調(diao)事業獻出(chu)(chu)了寶貴生命,人(ren)(ren)(ren)們永(yong)遠緬懷(huai)。

 

返回頂端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版權 2011 美盛集團 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權 豫ICP備11032153號-1